针灸甲乙经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是古代汉医著作之一,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也是最早将针灸学理论与腧穴学相结合的一部著作。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晋皇甫谧(215-282年)编撰于魏甘露四年(259年),共10卷,南北朝时期改为12卷本。
目录
001 林序 002 皇甫序 003 序例 004 精神五脏论第一 005 五脏变第二 006 五脏六腑阴阳表里第三 007 五脏六腑官第四 008 五脏大小六腑应候第五 009 十二原第六 010 十二经水第七 011 四海第八 012 气息周身五十营四时十分漏刻第九 013 营气第十 014 营卫三焦第十一 015 阴阳清浊精气津液血脉第十二 016 津液五别第十三 017 奇邪血络第十四 018 五色第十五 019 阴阳二十五人形性血气不同第十六 020 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上) 021 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下) 022 奇经八脉第二 023 脉度第三 024 十二经标本第四 025 经脉根结第五 026 经筋第六 027 骨度肠度肠胃所受第七 028 头直鼻中发际傍行至头维凡七穴第一 029 头直鼻中入发际一寸循督脉却行至风府凡八穴第二 030 头直侠督脉各一寸五分却行至玉枕凡十穴第三 031 头直目上入发际五分却行至脑空凡十穴第四 032 头缘耳上却行至完骨凡十二穴第五 033 头自发际中央傍行凡五穴第六 034 背自第一椎循督脉下行至脊凡十一穴第七 035 背自第一椎两傍侠脊各一寸五分下至节凡四十二穴第八 036 背自第二椎两傍侠脊各三寸行至二十一椎下两傍侠脊凡二十六穴第九 037 面凡二十九穴第十 038 耳前后凡二十穴第十一 039 颈凡十七穴第十二 040 肩凡二十八穴第十三 041 胸自天突循任脉下行至中庭凡七穴第十四 042 胸自输府侠任脉两傍各二寸下行至步廊凡十二穴第十五 043 胸自气户侠输府两傍各二寸下行至乳根凡十二穴第十六 044 胸自云门侠气户两傍各二寸下行至食窦凡十二穴第十七 045 腋胁下凡八穴第十八 046 腹自鸠尾循任脉下行至会阴凡十五穴第十九 047 腹自幽门挟巨阙两傍各半寸循冲脉下行至横骨凡二十一穴第二十 048 腹自不容侠幽门两傍各一寸五分至气冲凡二十三穴第二十一 049 腹自期门上直两乳侠不容两傍各一寸五分下行至冲门凡十四穴第二十二 050 腹自章门下行至居凡十二穴第二十三 051 手太阴及臂凡一十八穴第二十四 052 手厥阴心主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五 053 手少阴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六 054 手阳明及臂凡二十八穴第二十七 055 手少阳及臂凡二十四穴第二十八 056 手太阳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九 057 足太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 058 足厥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一 059 足少阴及股并阴跷阴维凡二十穴第三十二 060 足阳明及股凡三十穴第三十三 061 足少阳及股并阳维四穴凡二十八穴第三十四 062 足太阳及股并阳跷六穴凡三十四穴第三十五 063 经脉第一(上) 064 经脉第一(中) 065 经脉第一(下) 066 病形脉诊第二(上) 067 病形脉诊第二(下) 068 三部九候第三 069 针灸禁忌第一(上) 070 针灸禁忌第一(下) 071 九针九变十二节五刺五邪第二 072 缪刺第三 073 针道第四 074 针道终始第五 075 针道自然逆顺第六 076 针道外揣纵舍第七 077 八正八虚八风大论第一 078 逆顺病本末方宜形志大论第二 079 五脏六腑虚实大论第三 080 阴阳清浊顺治逆乱大论第四 081 四时贼风邪气大论第五 082 内外形诊老壮肥瘦病旦慧夜甚大论第六 083 阴阳大论第七 084 正邪袭内生梦大论第八 085 五味所宜五脏生病大论第九 086 五脏传病大论第十 087 寿夭形诊病候耐痛不耐痛大论第十一 088 形气盛衰大论第十二 089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上) 090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中) 091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下) 092 足阳明脉病发热狂走第二 093 阴衰发热厥阳衰发寒厥第三 094 太阳中风感于寒湿发第四 095 阴阳相移发三疟第五 096 五脏传病发寒热第一(上) 097 五脏传病发寒热第一(下) 098 经络受病入肠胃五脏积发伏梁息贲肥气痞气奔豚第二 099 五脏六腑胀第三 100 水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第四 101 肾风发风水面肿第五 102 大寒内薄骨髓阳逆发头痛第一 103 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发卒心痛胸痹心疝三虫第二 104 邪在肺五脏六腑受病发咳逆上气第三 105 肝受病及卫气留积发胸胁满痛第四 106 邪在心胆及诸脏腑发悲恐太息口苦不乐及惊第五 107 脾受病发四肢不用第六 108 脾胃大肠受病发腹胀满肠中鸣短气第七 109 肾小肠受病发腹胀腰痛引背少腹控睾第八 110 三焦膀胱受病发少腹肿不得小便第九 111 三焦约内闭发不得大小便第十 112 足厥阴脉动喜怒不时发疝遗溺癃第十一 113 足太阳脉动发下部痔脱肛第十二 114 阴受病发痹第一(上) 115 阴受病发痹第一(下) 116 阳受病发风第二(上) 117 阳受病发风第二(下) 118 八虚受病发拘挛第三 119 热在五脏发痿第四 120 手太阴阳明太阳少阳脉动发肩背痛肩前皆痛肩似拔第五 121 水浆不消发饮第六 122 胸中寒发脉代第一 123 阳厥大惊发狂痫第二 124 阳脉下坠阴脉上争发尸厥第三 125 气乱于肠胃发霍乱吐下第四 126 足太阴厥脉病发溏泄下痢第五 127 五气溢发消渴黄瘅第六 128 动作失度内外伤发崩中瘀血呕血唾血第七 129 邪气聚于下脘发内痈第八 130 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发痈疽风成发厉浸淫第九(上) 131 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发痈疽风成发厉浸淫第九(下) 132 欠哕唏振寒噫嚏泣出太息HT下耳鸣啮舌善忘善饥第一 133 寒气客于厌发喑不能言第二 134 目不得眠不得视及多卧卧不安不得偃卧肉苛诸息有音及喘第三 135 足太阳阳明手少阳脉动发目病第四 136 手太阳少阳脉动发耳病第五 137 手足阳明脉动发口齿病第六 138 血溢发衄第七(鼻鼽息肉着附) 139 手足阳明少阳脉动发喉痹咽痛第八 140 气有所结发瘤瘿第九 141 妇人杂病第十 142 小儿杂病第十一